close
雖然我距離19到21歲的年紀已經十年左右了,但我的感觸還是蠻深的,尤其是龍應台女士對安德烈說的那些話,讓我想起我的父親母親。我的父母並沒有對我侃侃而談許多人生態度的議題或是比較形而上的、比較哲學的一些想法,我們的對話都很一般、很生活,但是他們母子間激烈討論的內容其實我多少都在我父母身上學到了,還蠻妙的。不過,閱讀他們母子間的對話--這36封信的內容--相當精彩,我一邊看一邊想著:我以後會這樣跟妞妞談這些東西嗎?或許我比較像我的父母...

我的青春期最叛逆的期間大概從國中開始到高中畢業結束,但我還沒有經歷過完全不和爸媽說話的階段,頂多不聽勸、生個小悶氣。可是我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向老媽報告我整天下來的大致狀況,或許有些年輕人的小祕密不說,但重要的事情我一定會講。這個習慣是從小就養成的,甚至小時候我們家小孩是搶著在飯桌上報告自己的大小事,就怕家人把自己講的話當成耳邊風。我老媽這招不賴吧!但她也有訣竅,老爸、老媽絕對不在我們說話的第一時間馬上否決我們所做的事情,或許這需要相當的忍耐力,如果有不妥當的地方,老媽會私底下教我們該如何做比較洽當,這是鼓勵我們把話說出來相當重要的一點。至少在家裡我感覺相當受到尊重,父母把我講的話當作一回事。或許我是家中的第二個孩子,不會感受到特別大的壓力,在某些限制之下,我得到蠻多的自由。

和許多讀者比較起來,我對他們之間的母子關係並不感覺羨慕或嫉妒,因為我原生家庭親子間的對話一向蠻通暢的,雖然我們家不談哲學但我在我父母身上學到這些態度,老爸老媽一向不太限制、否定大學畢業之後的我所做出的決定,我相信這並不容易,因為很多次我都知道老媽全力支持的背後她其實並不那麼地贊成,但她會試著理解我的動機和想法。雖然如此,我感受到父母親對我的尊重和重視,這是我很幸運的部分。常常在電視上看到親子關係決裂的橋段,相信這並不是為了戲劇效果,是反映了部分的社會現象,很多人在青春期之後就不太和父母對話,直到年紀大了某天想通了才又開始修補這空白的部分。

龍女士生長的原鄉背景和身為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和我家的兩位家長真的很像,看著她描述自己的種種,不禁讓我感覺好像又認識了自己的爸媽更深一些。而我對安德烈比較沒有太大的共鳴,大概一半一半吧!有些想法和我年少的時候有點類似,但我已經進入而立的階段,有些衝突經過歲月的磨蝕也變得並不是那麼銳利--我在妥協,認識了自己的無能為力之後,認同山不轉路轉的調調。因為安德烈很多想法在我看來還很衝動,或許那是滿懷浪漫情懷的少年才獨有的特色吧!

整本書讓我最有感觸的就是在「給河馬刷牙」那封信裡頭母子倆在談「平庸的人生」,龍女士講出了我心中的想法:人生重要的是快樂和有意義。平凡的人生並不是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從小我們也被教育成要懷有遠大的志向,功成名就和金錢似乎是這個社會的唯一選項,但這其實不容易,也不見得適合所有人。希望等我的孩子夠大而可以談這個話題時,我可以把龍女士這篇文章拿給我的孩子讀,與她共同討論這件人生大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